首页
>资讯中心>重点报道
绘制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助力河北老区走上致富路

巍巍太行,蜿蜒八百里,雄奇壮美,气势磅礴。但与此同时,太行山脉犹如一扇屏障,阻碍着沿线的交通出行,也让当地发展长期受限。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部署,宏伟的战略构想激荡着燕赵大地。“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就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

太行山高速公路建设被正式提出,由于投资收益差,两次招标两次流标。扶贫攻坚的号角,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急迫,都在催促这条路早日动工。中电建路桥公司始终肩负央企的责任担当,心系老区人民扶贫攻坚,勇担重任,于2016年投资建设太行山高速公路邢台段,这是河北省首条采用PPP模式建设的项目,也是当时国内体量最大的PPP模式基础建设项目。

道行京津冀,福泽太行山

太行山素有“八百里太行八百里景”的美誉,太行山周边聚集了大量优质旅游资源,但昔日太行天堑出行难,旅游大巴进不去,自驾游路途远,旅游发展不起来。2016年12月14日,中电建冀交高速公路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挂牌,负责太行山高速南段的建设,担负起“道行京津冀,福泽太行山”的重大使命。巍巍太行,终于迎来它第一次筋骨血脉的全面疏通。

现在,随着太行山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让一个个贫困百姓走出大山,一座座闭塞的古村落连通世界,将一颗颗璀璨的太行明珠展现给世人,太行山集中连片落后发展地区开始走上致富快车道,不仅于2020年全部脱贫摘帽,还持续焕发出蓬勃发展潜力。从往日基础设施薄弱、生产要素匮乏的“破败相”,变为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对外交往日益密切、年轻人纷纷回流、乡风文明乡村美丽的热闹场景。这条易行、宜居、畅游的幸福路见证着沿线各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带着更多期冀与信心绵延远方。

10万大军太行深处攻坚克难

一座桥连着一座桥,驶出隧道,又是一座座桥。行驶在太行山高速平坦的柏油路上,几乎感觉不到任何波动,只有放眼窗外,才知道正行驶在群山峰壑之间。

面对工期紧、任务重的施工压力,以及施工期间主材及地材价格大幅上涨等严峻挑战,总承包部没有退缩,首先制定了合理的进度管理制度,不断优化施工组织设计,狠抓质量、安全、进度管理,快速推进道路建设。在公司的指导下,邢台段大力开展“大干120天”等劳动竞赛活动,通过劳动竞赛下达考核任务和奖罚规则,利用奖励充分调动参建者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掀起大干高潮,全员出动、统筹协调,将施工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逐个击破,形成突围之势,为实现总体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项目建设中,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总承包部在品质示范工程创建阶段坚持标准化建设,并总结提炼了施工工艺、设备等的“微改进”“微创新”30项,品质示范工程建设得到稳步推进。随着路面、交安、房建工程的开展,2018年品质创优结出了新成果,包括沥青拌和站自动卷帘门、新泽西护栏机械移动振捣器、小型预制块吊装器、施工操作平台及淋水装置在带弧度坡屋面中的应用等一批“三微改”成果在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应用。例如将LED灯具作为主要高速公路隧道内照明,努力将太行山高速公路隧道内部建设成为山区光源,按晴天、云天、阴天、重阴天、夜间和深夜六种不同亮度进行控制,降低能源消耗、提高隧道内通行安全;还有在牛峪南坪隧道洞内采用新型蓄能发光防火涂料,能够消除视觉黑洞和盲光影响,提高了行车安全和舒适性。一项项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将太行山高速公路打造成了科技示范工程、品质示范工程、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示范工程。

自2016年8月30日动工,至2018年12月28日全线通车,10万余名建设者以“起步就是冲刺、开工就是决战、进场就是高潮”的状态,历经800多个昼夜攻坚历险,终使这条太行大动脉得以贯通。

助力乡村振兴,百姓的致富路

道通则人兴,路通则民富。太行山高速满载百姓对未来的憧憬,一日千里,奔涌向前。太行山高速通车后,《河北省太行山高速公路沿线绿色产业带发展规划(2019-2022年)》随之出炉。规划提到,在产业布局上,加快发展山地特色农业,整合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培育壮大健康养老产业,做大道地药材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布局发展现代物流业。到2035年,山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石城到八方,四十五里黄沙岗,别说种庄稼,稗草都不长。”石城和八方分别是河北邢台市临城县和信都区的两个地名,柳林镇百果庄园位于两地之间,这一带是太行山东麓低山丘陵区,曾经土地贫瘠、植被稀疏。而如今放眼望去,远山近地皆是满目葱茏。百果庄园以前都是荒山,2000年前后,西石河村在老支书王胜带领下,在几千亩荒山上种出165种、31万株各类果树,打造成了生态景区。

2018年底,太行山高速公路全线通车,成为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大动脉。“太行山高速通车后,外地游客越来越多,每逢假期,园内每天接待游客上千人,极大带动了当地发展。

内丘县酸枣产业迅速壮大。在该县丘陵区的柳林镇、南赛乡,野生酸枣面积达20万亩以上,通过酸枣树下间作知母等中药材,使丘陵区荒岗薄地长出了老百姓的“摇钱树”。盛果期酸枣每亩产量3000斤,收入1万元左右。而太行山高速通车后,大客商和大药厂可以直接订购,百姓收入也更稳定了。目前内丘县酸枣产业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年产值近7亿元,加工量占全国市场70%以上份额,成为全国最大的酸枣仁加工集散地,也极大带动了当地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和老百姓收入的提高。

位于太行山深处的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前南峪村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敌后总校旧址。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村党组织领导下,前南峪人从植树造林、治山治水开始,实施经济沟治理“三部曲”,走出一条由荒变绿、由绿变富、由富变美的生态富民路。1963年的一场特大洪水,几乎毁掉了全村仅有的几百亩农田。全村百姓没有放弃,埋头苦干20多年,为荒山披上绿装,探索出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沟域综合治理模式,使全村10条大沟、72条支沟和8300亩荒山坡全部绿化,植被覆盖率达94.6%。

站在山顶望去,漫山遍野都被挂满果实的枝头覆盖,过去的荒山秃岭成了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十多年来前南峪村投资500多万元改造升级基础设施,引植30多种经济树种,修建了玫瑰园、柿子沟等观光园。同时,扩建抗大陈列馆,整修抗大首长故居。如今,前南峪的经济沟成了国家4A级景区,入选全国百家红色经典景区,全村每年生态采摘纯收入达860万元。如今,随着太行山高速建成通车,让前南峪村接待的跨省、跨区域游客量增加了25%以上,凭借林果采摘、果品加工和旅游产业,前南峪村全村年人均纯收入达2万元左右。

在太行山高速临城服务区超市,有来自马来西亚、德国、法国、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种商品,这些商品都由保税仓直接发货。服务区跨境电商相关负责人说,太行山高速开通后,车流量很大,他们在高速路上通过差异化营销,满足各类消费者的需求,让司乘朋友享受别样购物体验。

沙河市游客中心位于太行山高速公路渡口下道口。以前外地游客来我们这儿旅游,一般都是经京港澳高速到邢台市区或沙河市区,再从省道才能到达。太行山高速公路开通前,从沙河市到游客中心路程35公里,开车需要1个小时。现在,通过太行山高速可以直达沙河市山区腹地,再通过游客中心,可以到达任何景区。极大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随着越来越多游客沿着高速游太行,高速沿线更多“宝藏风景”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各种社交平台、论坛上,太行山高速公路经典旅游线路推荐比比皆是。太行游,方兴未艾。在2019年10月召开的第三届中国旅游交通大会上,太行山高速公路被授予全国首条“旅游高速公路”称号。河北省启动“百村万户”行动,计划在太行山高速公路沿线遴选100个村落,建设“农旅文体教”融合发展示范村,带动1万农户发展特色产业。

一条条高速公路,像一把把“金钥匙”,打开了途经村镇的“致富门”。金色太行,带动一片产业,带富一片热土,筑牢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目前,依托太行山高速公路,形成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山地特色农业产业带、中医药养生养老产业带三条绿色产业带,成为京津冀地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示范区。老百姓的日子也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越过越甜。

太行山高速公路的顺利通车,给河北的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中电建路桥公司将继续与河北省在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领域将继续深化合作,积极发挥央企优势,持续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